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 [使用QQ登录]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帮助中心

关于加强江苏保险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(中国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提供)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苏保监发〔2012〕144号
  
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,各保险中介机构,各保险行业协会、学会:

  大力推进保险业行业信息化,促进行业监管、自律、协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,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,是实现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。根据项主席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关于“要重点加强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,高度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在保险监管工作中的运用”讲话精神和保监会关于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,制订加强江苏保险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。

  一、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

  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,二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。近年来,各保险企业内部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,但行业性的信息化建设远远滞后,全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,各公司的信息相互割裂,全行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数据无法有效整合,阻碍了全行业的经营管理向精细化转变,影响了保险消费者的体验。与银行业、证券业相比,保险业的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。因此,加强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。行业性的信息化建设将为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:

  一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。通过加强行业信息化技术,制订行业性的统一标准,将有利于推动各个保险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,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,从而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、服务水平。

  二是提升行业运营管理水平。通过建立行业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,对内有利于形成行业性的数据中心,填补当前省域保险市场经营数据不足的空白,为保险精算和区域性特色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,还可以通过对高风险客户的跟踪,为反保险欺诈提供技术支持。对外通过建设统一的行业信息门户,有利于跨行业的数据交换,方便消费者便捷地掌握自己的保单信息,防止不法份子利用客户财产进行保险诈骗。

  三是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。通过行业共享信息平台的运用,使日常监管由静态监管转变为对保险机构经营全过程的动态跟踪,消除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使有限的监管力量从重复性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,投入到更高层次的监管工作中去。

  四是为跨行业信息互通创造条件。通过建设保险业信息化网络平台,使保险业与社保、医疗、交管、税务、征信、反洗钱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更加通畅,使保险更加全面地服务消费者的日常生活,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的功能。

  二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

  2006年以来,江苏保险业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。一是建成了江苏保险业车险联合信息系统,实现了车辆理赔信息查询、车价库查询以及见费出单控制等,提高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,维护了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。二是进行了两期江苏保险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,实现了监管部门与各保险公司、专业中介机构、行业协会的互联互通,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,为监管、协作提供了畅通的信息化“高速公路”。三是不断开发优化保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,提高了办公效率,优化了工作流程,强化了工作执行力。四是开发了江苏保险业中介手续费管控系统,从源头上规范中介业务。目前产险部分已投入运行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
  行业信息化的推进,推动了江苏保险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,提高了全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,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。但同时,江苏保险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,统一的保险信息平台刚刚草创,与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对接仍有待推进,全行业的信息接口标准需进一步规范,保险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。信息化支持和服务监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
  三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

  《江苏省“十二五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》提出,“力争把江苏建成全国信息化科学发展先行区”。江苏作为保险大省,要实现向保险强省的成功跨越,加强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。《江苏保险业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:“大力推进保险业信息化,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和保障保险业的发展,促进行业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。” 加强江苏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,必须立足把江苏建成全国信息化科学发展先行区这一重要省情,以及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一行业特色,科学规划,合理推进。

  (一)指导思想

 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按照保监会提出的“未来一个时期,要重点加强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,高度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在保险监管工作中的运用。推动建设保险数据中心、保单登记中心和共享信息平台”的要求,贯彻落实《江苏省“十二五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》和《江苏保险业发展 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》,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。

  (二)中远期目标

  为整个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,逐步打造生产管理中心、服务中心、精算中心、风控中心以及跨行业数据通道,推动保险业监管及行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
  (三)近期目标

  “十二”五期间,力争以各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为依托,以江苏保险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为统一平台,以各监管应用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为主要内容,建设江苏保险业信息化平台,为提高江苏保险业的运营效率、监管效率和服务效率,提供坚实的信息科技保障。

  四、近期重点工作

  当前主要做好七项重点工作。

  (一)建设江苏保险业信息化网络平台。一是提升专网覆盖率。依托各项新的行业监管、协作系统的开发应用,借助各公司现有网络,适时将专网延伸至各市县分支机构,将全省兼业代理及相关机构纳入专网。增加网络带宽,引进3G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不断提高专网应用水平。二是整合网络。将车险平台网络与全省保险业信息化专网互联合并,提高网络整合度,提高硬件使用效率。三是打造江苏保险业综合性信息平台。整合OA系统、车险联合平台、中介手续费管理系统、综合报表系统,建立各功能模块的统一门户。

  (二)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(OA)。打造覆盖保监局、各地协会、学会及保险主体的,全省保险行业共享的集公文处理与交换、报表报送、信息传输与共享、视频会议、短信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OA系统。

  (三)完善中介手续费管理系统。将该系统延伸至各寿险公司,建立寿险公司中介系统交换数据标准接口,逐步完善系统功能,实现保险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对中介业务在出单环节的管控,并实现手续费比例的跟单管控。建立行业中介系统出单标准化流程,其中重点是对手续费比例的统一管控。建立行业中介报表系统,了解并监测中介业务发展情况。

  (四)完善车险联合信息系统。逐步开发手续费跟单、车船税代收代缴、代位求偿等子系统。开发理赔全流程管控子系统,堵住理赔过程中的漏洞。深入挖掘现有车险联合信息平台的潜力,进行数据挖掘,偿试分地区、分车型、分险种分析,进一步提炼优质客户,防范经营风险。打造生产管理、理赔全流程监控、数据精算产品开发、代位求偿结算以及服务等五个信息资源中心。

  (五)构建跨行业数据通道。通过构建南京市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信息合作平台,解决当前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,依托南京市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,实现保险行业与医院、社保机构的数据对接,使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医院诊疗信息、费用信息、医保数据的无缝连接和实时交互,支持商业健康险实时赔付。使保险公司参与到客户就医的全过程,强化对客户医疗费用支出合理性的监督和审核,控制健康险风险。逐步积累经验,进一步探索保险业与医疗、交通、社保等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,充分发挥保险业积累的数据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。

  (六)提升行业风险管理及服务水平。发挥信息技术在行业费用成本管控、从业人员管理、退保管理、投诉管理等方面的优势,及时获知行业存在的重大风险,提升全省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。促进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,为消费者监督行业发展提供手段,健全保险投诉机制,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  (七)初步建立一支江苏保险业信息化人才队伍,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结合信息科技发展的实际,加强保险业信息化队伍建设,培养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保险业务的人才队伍,保障信息安全,确保江苏保险业信息化平台管理科学、安全稳定。

  五、扎实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

  (一)加强研究,提高认识。整合行业内研究力量,加强保险信息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,促进管理创新,为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。加大信息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宣传力度,推动行业信息化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
  (二)统筹规划,协调发展。根据保监会关于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统一规划,以“中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中心”落户江苏为契机,合理确定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,确保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江苏保险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。提高行业数据资源在风险管理、数据精算等领域的利用水平,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。推动行业信息标准化工作,完善信息标准。引导保险机构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,进一步规范新设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工作,提高市场准入的信息化要求。

  (三)求实创新,安全可靠。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管理,提高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,强化安全保密措施,确保安全可靠,促进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。

  (四)促进合作,扩大交流。加强保险业内及与银行、证券、医疗、社保、公安等行业的合作,积极探索信息资源的共享,解决保险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。引进业内外、省内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,加强跨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沟通,促进保险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。

咨询提问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**的言论。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咨询反馈 进入详细反馈页>>
关于钰弘博 - 联系方式 - 合作机会 - 网站地图 - 官方微博 - 企业平台
Copyright ? 2004-2012 51Train.Com.CN 广州钰弘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79259-1号

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9号